生 物
一、考试性质
初中生物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,目的是全面、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《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(2011年版)》所规定的学业水平。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,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。
二、命题依据
以《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(2011年版)》为指导,以本大纲为依据,结合初中生物学教学实际进行命题。
三、命题原则
贯彻教育部有关中考命题改革的意见,落实省教育厅有关中考命题文件的精神。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。
1.导向性:正确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,凸显学科特点、加强实验教学,引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。以学生为本,让学生学会学习、学会生活、提升科学素养。
2.基础性:面向全体学生,加强考查初中生物学知识、能力、情感态度价值观,考试内容应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、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问题,及对学生今后可持续性学习发展有用的知识。
3.时代性: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,关注初中生物学与科学、技术、社会和环境的关系。
4.科学性: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,控制主观题、客观题比例和难度。试题要科学、严谨,避免出现科学性、技术性的错误。
5.开放性:适当增加试题形式,力求思维过程、答案的多样化,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,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。
四、内容目标
1.对考试能力的要求
(1)识记能力:再认知识;辨识事实性证据;描述事物特征。
(2)理解能力:举例说明知识;对相关知识进行解释、推断、分类、比较。
(3)实验与探究能力: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实验仪器和工具,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,初步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。
(4)信息处理能力:能从图文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,并初步进行分析和处理。
(5)应用能力: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
(6)评价能力:能依据一定的标准,对所涉及的事物进行检查与评判。
2.对考试目标层次的要求
(1)Ⅰ: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,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。
(2)Ⅱ: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,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、判断、推理和评价。
五、考试内容与要求
2014年理科综合生物科考试内容范围及要求:
主题一、科学探究
知识内容 |
要求 |
1-1 提出问题:能发现并书面表述与生物学相关的、可以探究的问题 |
Ⅱ |
1-2 作出假设:应用已有知识,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可能的设想 |
Ⅱ |
1-3 制订计划:拟订探究计划;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;设计对照实验,控制单一变量,重复多次实验 |
Ⅱ |
1-4 实施计划:收集可靠的证据、数据,并能评价证据、数据的可靠性 |
Ⅱ |
1-5 得出结论:用多种方式来描述现象,分析和判断证据、数据,得出结论 |
Ⅱ |
主题二、生物体的结构层次
知识内容 |
要求 |
2-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|
|
⑴ 阐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|
Ⅰ |
⑵ 区别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异同点 |
Ⅱ |
⑶ 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,知道糖类、脂质、蛋白质等有机物能提供能量 |
Ⅰ |
⑷ 描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, |
Ⅰ |
⑸ 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|
Ⅰ |
⑹ 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|
Ⅱ |
⑺ 说明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的意义 |
Ⅱ |
⑻ 描述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基本过程,说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|
Ⅰ |
⑼ 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|
Ⅰ |
2-2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|
|
⑴ 说出组织的概念,描述构成动植物体和人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 |
Ⅰ |
⑵ 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|
Ⅰ |
⑶ 说出器官、系统的概念,知道人体八大系统的名称 |
Ⅰ |
⑷ 说明人体的结构层次:细胞、组织、器官、系统、个体 |
Ⅱ |
⑸ 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:细胞、组织、器官、个体,区别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差别 |
Ⅱ |
⑹ 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|
Ⅱ |
⑺ 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|
Ⅰ |
⑻ 识别病毒,说出病毒的种类、结构和生活 |
Ⅰ |
⑼ 举例说出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|
Ⅰ |
主题三、人体的营养、呼吸、物质运输与废物的排出
知识内容 |
要求 |
3-1人体的营养 |
|
⑴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|
Ⅰ |
⑵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|
Ⅱ |
⑶ 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 |
Ⅱ |
⑷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,说出小肠的结构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|
Ⅱ |
3-2人体的呼吸 |
|
⑴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|
Ⅰ |
⑵ 说出呼吸道的作用,认识到呼吸道处理空气能力的有限性 |
Ⅰ |
⑶ 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|
Ⅱ |
⑷ 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|
Ⅱ |
3-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|
|
⑴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|
Ⅰ |
⑵ 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|
Ⅰ |
⑶ 描述动脉、静脉、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|
Ⅰ |
⑷ 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|
Ⅱ |
⑸ 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|
Ⅰ |
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,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|
Ⅱ |
3-4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|
|
⑴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|
Ⅰ |
⑵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|
Ⅱ |
主题四、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
知识内容 |
要求 |
4-1种子植物 |
|
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,描述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|
Ⅰ |
4-2 被子植物的一生 |
|
⑴ 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|
Ⅱ |
⑵ 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|
Ⅱ |
⑶ 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|
Ⅰ |
⑷ 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|
Ⅰ |
⑸ 描述花的主要结构 |
Ⅰ |
⑹ 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|
Ⅰ |
⑺ 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|
Ⅱ |
4-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|
|
⑴ 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|
Ⅱ |
⑵ 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|
Ⅰ |
⑶ 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|
Ⅰ |
⑷ 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|
Ⅱ |
⑸ 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,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|
Ⅱ |
⑹ 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|
Ⅰ |
⑺ 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|
Ⅱ |
⑻ 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|
Ⅰ |
4-4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|
|
⑴ 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|
Ⅱ |
⑵ 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|
Ⅱ |
⑶ 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 |
Ⅱ |
⑷ 阐明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|
Ⅱ |
⑸ 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,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|
Ⅱ |
⑹ 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--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|
Ⅱ |
主题五、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
知识内容 |
要求 |
5-1神经系统的组成 |
|
⑴ 描述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 |
Ⅰ |
⑵ 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|
Ⅱ |
5-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|
|
⑴ 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;理解反射的概念;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|
Ⅱ |
⑵ 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|
Ⅰ |
5-3激素调节 |
|
⑴ 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、种类和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|
Ⅰ |
⑵ 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|
Ⅱ |
主题六、生物的生殖、发育与遗传
知识内容 |
要求 |
6-1植物的生殖 |
|
⑴ 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|
Ⅰ |
⑵ 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 |
Ⅰ |
6-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|
|
⑴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,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|
Ⅰ |
⑵ 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|
Ⅰ |
⑶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|
Ⅰ |
6-3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|
|
⑴ 描述染色体、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|
Ⅰ |
⑵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|
Ⅰ |
⑶ 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|
Ⅰ |
6-4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|
|
⑴ 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|
Ⅰ |
⑵ 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|
Ⅰ |
⑶ 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|
Ⅱ |
6-5人的性别遗传 |
|
⑴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|
Ⅱ |
⑵ 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,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|
Ⅱ |
主题七、传染病与免疫
知识内容 |
要求 |
7-1 传染病及其预防 |
|
⑴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|
Ⅰ |
⑵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、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|
Ⅰ |
⑶ 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、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|
Ⅰ |
7-2 免疫与计划免疫 |
|
⑴ 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|
Ⅰ |
⑵ 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|
Ⅱ |
⑶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|
Ⅱ |
六、考试形式、试卷结构及难度
1.考试形式、分值设置、时间
闭卷、笔试。理化生同科合卷,分科命题,序号连编。试卷分Ⅰ、Ⅱ卷,第Ⅰ卷为选择题,第Ⅱ卷为非选择题。第Ⅰ卷均按生物、化学、物理顺序编排,Ⅱ卷按物理、化学、生物顺序编排。理综全卷满分为150分,其中生物满分为30分。生物试题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题型赋分比为14:16。理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,生物试题按30分钟考试时间命制。
2.试题难度预设
合理安排生物试题难度结构,其基础题、中档题、较难题占分比例约为6:2:2,总体难度控制在0.55—0.65之间。